养成不说“不可能”的习惯,需要一个从外部约束到内心认同的系统化过程。“快乐基金”的罚款机制是第一步,它作为一种温和的行为“警示器”,能瞬间提升员工对消极语言的觉察力,迫使他们在开口前进行自我审查。
然而,罚款仅是启动器,真正的养成在于后续的思维重建。关键在于,当“不可能”被抑制时,必须用建设性语言来替代。管理者应引导团队将焦点转移到“有什么可能性?”、“我们需要什么资源?”或“第一步可以做什么?”上。这种强制性的思维转换,是将抱怨性思维重塑为解决方案思维的核心。
同时,组织需要营造 psychologically safe 的心理安全环境,确保员工不怕因提出不成熟的想法而被嘲笑。当“尝试”和“探索”被鼓励,即使失败也被视为宝贵经验时,员工才敢于抛弃“不可能”这道心理防线。
最终,习惯的养成源于积极的体验。当员工通过转换思维,成功解决了几次曾经的“不可能”难题时,内在的成就感与效能感将成为最强大的正向激励,推动这一行为从被动遵守化为主动的思维模式,真正锻造出迎难而上的职业素养。
本文摘自领袖的风采课程研发创始人易发久老师著作《领袖的风采-企业家从优秀到卓越的9重洗礼》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