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1年,王均瑶只是一个在湖南长沙讨生活的温州小商人。春节前,他和一帮温州朋友从湖南包“大巴”回家过年,因为路途遥远,而且翻山越岭,王均瑶失落地叹了口气说:“唉!坐汽车实在是太慢了,慢吞吞地,得走好几天才能到家,可真累啊!”
本来王均瑶只是抱怨几句,但一位老乡开玩笑地接上了话茬说:“飞机快,那你倒是坐飞机回去过年啊?”
周围的人哄堂大笑,因为在他们看来,这是不可能的。
但是王均瑶对这个提议很感兴趣,他想:“对啊,我为什么不能包飞机呢?”
当时中国民航史上还没有私人包机的先例,在常人看来,想说服民航局同意一个小小商人包机,不啻于天方夜谭。但王均瑶觉得凡事没有绝对,“不可能”三个字也是可以转化的。就这样,他敲开了湖南省民航局的大门,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后,他居然包机成功了。
1991年7月28日,25岁的王均瑶首开中国民航史上私人包机的先河,承包了长沙至温州的航线。在他35岁的时候,他又成为民营资本进入航空业的第一人,在中国东方航空武汉有限责任公司里,有着均瑶集团18%的股份,这是国内首家民营企业参股国有航空运输业。他又一次跨越了常人眼里的“不可能”障碍。
案例提示:
世上的绝路很少,所以不可能的事更少;当我们想做一件事时,不要先被自己的思维束缚了手脚。不要一遇到困难就默念“不可能”,而要从反面思考:“使用什么方法,才能将它做成?”
本文摘自领袖的风采课程研发创始人易发久老师著作《领袖的风采-企业家从优秀到卓越的9重洗礼》